近幾個月來,眾多汽車制造商和電動車電池企業宣布有意在美國設廠。此外,世界各地的制造商正在向美國電動車電池技術領域投入數十億美元資金。
與此同時,美國總統拜登援用冷戰時代的《國防生產法》,希望幫助提高鋰、石墨等原材料在國內的供應量,促進電池生產,并降低對外國供應鏈的依賴。拜登說道:“我們需要結束長期以來依靠中國及其他國家提供未來能源的狀況。”
盡管前景“一片大好”,但要想有所改變還是很難實現。美國拖延了太久,沒能及時提升和優先發展電動汽車戰略的核心內容:電池及充電方式。首先,建廠和投入運營需要時間,無法很快生產出大批電池組。資本也沒有得到集中引導。雖然拜登啟動了產業政策,但中國恐怕已經在電池競賽中遙遙領先了。
美國的政策時機與規劃同樣有問題。電動汽車熱潮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確實拉動了需求和消費意識(想想美國全國橄欖球聯盟總決賽期間的電動汽車廣告就知道了)??墒侵钡饺ツ?月,美國才公布了電池供應鏈發展藍圖,希望“有助于引導投資”。初創企業早就在探索合適的技術,而制造商已經在談論要大幅轉向生產更清潔的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