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查APP顯示,3月24日,北京衛藍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新增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華為關聯公司深圳哈勃科技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等多名股東,同時公司注冊資本由5803.68萬元人民幣增加至6136.73萬元人民幣,增幅5.74%。
這是小米華為兩家暨2021年11月參與衛藍新能源C輪融資之后的再次加碼,同時也是華為至今唯一公開投資的一家鋰電池企業。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在剛剛過去的中國汽車百人會論壇上正式官宣與蔚來汽車合作。
小米蔚來:是殊途同歸,還是狹路相逢?
手機企業造車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相較“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的蘋果,小米顯然在汽車領域順利得多。今年3月22日,小米在正式發布2021年財報的同時表示造車業務進展遠超預期,為此前該公司對外宣稱的預計2024年將實現新能源汽車量產更添了幾分底氣。
CVSource投中數據,自2021年宣布造車以來,小米還曾投資過蜂巢能源與贛鋒鋰電兩家造車相關的電池企業。前者是自長城汽車中獨立而來的鋰電新星,正摩拳擦掌亟待上市;后者是是A+H股上市公司贛鋒鋰業(A:002460,H:01772)的控股子公司,在此次公開投資事件中,小米出資18,750.00萬元,持股3.51%。
續航,一直是糾纏新能源汽車的一大問題,也是最被外界消費者關注的問題。續航里程不足將直接降低消費者的購買欲,也將直接影響到企業的銷售情況。因而,得到一塊好電池,將直接增加新能源車企的核心競爭力。從一擲千金投資諢名“鋰王”的贛鋒鋰業來看,雷軍為自己的“第二次創業”卯足了氣力。
雖然外界對各大手機企業紛紛加入新能源汽車賽道各執一詞,但首當其沖的還是新能源車企,尤其是以“蔚小理”為代表的新興企業。后有國內外老牌車企瘋狂“內卷”,前有手機巨頭跨界競爭,面對國家補貼退坡的一紙公文,持續虧損的新能源車企2022的日子將愈發難過。
僧多粥少,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反向“進攻”。今年2月,曾有消息人士透露稱:蔚來已開啟“造機”業務,由原美圖手機總裁尹水軍牽頭負責,且此項計劃的提出遠早于小米造車之前。據悉,小米已經針對“蔚小理”等車企推行競業協議,以防止對手挖走核心人才。
除去人力資源,優質的供應商勢必也將加入爭搶清單。據財聯社報道,在剛剛過去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衛藍新能源首席科學家、創始人李泓透露,衛藍新能源正在與蔚來汽車合作,計劃基于 ET7 車型,推出單次充電續航 1000 公里的混合固液電解質電池,電池包達到 150 度電,能量密度為 360Wh/kg。這款固態電池預計在今年底或明年上半年開始量產。
隨著小米和蔚來雙方的新業務步入正軌,可以預見兩家在未來將有更多交鋒。
華為唯一投資的電池企業:不造車,但也要分一杯羹
相較于“閉門造車”的小米,華為對造車的態度靈活許多。2019年4月,華為輪值董事長曾明確表示華為自身不造車,但是會和車企進行信息和通信技術相關合作。此后華為相繼與長安、廣汽等多家車企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進軍新能源汽車賽道。
雖然從技術角度上來說,汽車和手機確實有些許重合之處。但是于企業而言,從零開始進入一個幾乎完全陌生的行業絕非易事;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這種燒錢的行業,即使是龍頭巨賈也未必能有這種壯志豪情。
然而,伴隨著車企們的“軍備競賽”,相關零配件的需求必將水漲船高。在近十年新能源汽車品牌融資額排行中,主營電池的蜂巢能源赫然在列。顯然比起靠真金白銀從無到有堆出整車,利用技術優勢打輔助也不失為一種好戰術。
此前,華為在智能座艙SoC芯片與側路單元RSU兩個零部件領域已位列國內龍頭地位,但止步于此并不能滿足華為的胃口。根據CVSource投中數據,除衛藍新能源外,華為與其旗下哈勃投資均未有過電池企業投資記錄;哈勃投資此前高度集中于半導體芯片行業,投資記錄達37起,累計金額超9億元。
就在同一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華為數字能源智能電動產品線總裁王超表示:未來幾年華為將推出基于1000伏高壓平臺,充電7.5分鐘甚至5分鐘即可快速充電200公里續航的全棧平臺解決方案。
伴隨著華為的加入,新能源汽車這塊蛋糕越來越不好切。伴隨著新能源汽車漲價潮來襲,消費前景尚有問號,上游下游又是群狼環伺。魚多水小,留給“蔚小理”的扭虧時間還剩多少?或許2022剩下的日子將為我們揭曉答案。
被爭搶的衛藍新能源:系中科院成果轉化項目
衛藍新能源是一家固態鋰電池研發商,該公司成立于2016年,經營范圍包含:鋰離子電池、混合固液電池、固態電池、全固態電池、動力電池、儲能電池材料技術開發等。公司主要專注于下一代固態鋰電池研發與生產,是國內少有的擁有固態鋰電池核心專利與技術的電池高新技術企業之一。
該公司創始人陳立泉院士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從"六.五"到"八.五"主持并參加了中科院重點課題"全固態鋰電池"研究。曾是國家863計劃二次鋰電池專題負責人,在國內首先研制成功鋰離子電池。
其董事長兼總經理俞會根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擁有22年鋰電行業工作經歷,申請專利78項,論文8篇;也是科技部、工信部、北京市科委、國家質檢總局電池專家。其董事李泓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A類向導項目負責人,曾獲得科學院科技成就獎。
該公司也是中科院創投在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的重要布局。未來,中科院創投將持續助力衛藍新能源實施高能量密度固態鋰電池技術創新項目,助其實現300Wh/kg、400Wh/kg級系列化固態鋰電池、儲能電池等產品的批量生產成套技術,突破自主知識產權的系列化創新技術,并逐步推進規?;a。